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吹塑生产设备,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吹膜机的人字形夹板装置。
吹膜机是将塑料粒子加热融化再吹成薄膜的机械,随着各种薄膜在生产生活中愈来愈普遍的应用,吹膜机技术也得到快速的发展。
申请号为CN4.7的中国专利文件公开了一种吹膜机的人字形夹板装置,包括两个端部相连的支撑板,形成的人字板;该两个支撑板的端部相连处设有可活动连接的横杆;该横杆上设有用于牵引薄膜的牵引辊;所述支撑板中部内嵌有若干用于薄膜滑动的导辊,该导辊通过设于支撑板上的导辊轴任意滑动;该支撑板不相连的两个端部设有滑动滚轮,通过滑动滚轮的滑动来调整该人字板的夹角大小。
上述技术方案中,人字形夹板设置在管状的吹胀薄膜上方,通过支撑板上的导辊与薄膜的接触面摩擦将吹塑生产出管状薄膜制品逐渐压制呈带状,但是在实际生产中,由于吹塑出的薄膜制品为高温产品,导辊与牵引辊在长时间与薄膜制品接触后,在导辊与牵引辊的辊面上会附着塑料粒子,长时间不清理辊面上的这些塑料粒子,辊面上附着的塑料粒子与高温的薄膜接触后会粘连在一起,导致成型后薄膜出现拉扯,发生变形,现存技术存在改进之处。
针对现存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吹膜机的人字形夹板装置,通过在人字形夹板装置上设置清理装置将导辊以及牵引辊表面上附着的塑料粒子清洗整理干净,避免高温的薄膜与导辊以及牵引辊发生粘连。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吹膜机的人字形夹板装置,包括有支架以及相对安装在支架上的支撑板,两所述支撑板之间形成人字形的挤压通道,所述挤压通道下方设置有吹膜机的出料口,所述支撑板上端转动设置有用于拉动塑料薄膜的牵引辊,所述支撑板的板面上设置有抵接塑料薄膜的导辊,所述支撑板上还设置有抵接牵引辊以及导辊表面的清理件,所述清理件设置在支撑板远离挤压通道的一侧。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从吹膜机出料口出来的管状塑料薄膜从挤压通道的下端进入人字形夹板装置内,在牵引辊的作用下塑料薄膜穿过挤压通道,通过设置在支撑板上的导辊将管状塑料薄膜内的空气逐步挤出,使管状塑料薄膜形成带状塑料薄膜;在挤压过程中,设置在支撑板远离挤压通道一侧的清理件将粘在牵引辊以及导辊表面上的塑料粒子清洗整理干净,有效的避免了高温的塑料薄膜与塑料粒子发生粘连导致的塑料薄膜变形,来保证了生产制造出的塑料薄膜的质量。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清理件为抵接牵引辊以及导辊表面的刮刀,所述刮刀与牵引辊或导辊呈一一对应设置。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生产的全部过程中,刚粘在牵引辊以及导辊表面的塑料粒子的温度比较高,只一定要通过刮刀即可将塑料粒子剥离下来;由于牵引辊以及导辊工作时均处于转动状态,固定设置的刮刀即可清理牵引辊以及导辊表面上的塑料粒子;刮刀设置在支撑板远离挤压通道一侧能够尽可能的防止刮刀在生产的全部过程中对塑料薄膜的干涉,通过固定设置的刮刀可清理工作状态中的牵引辊以及导辊,使工作中的牵引辊以及导辊的表面时刻保持无异物。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牵引辊为主动转动,倾斜设置的刮刀能够大大减少异物对刮刀的冲击,大大延长牵引辊处刮刀的常规使用的寿命;导辊的转动是塑料薄膜与导辊表面发生摩擦后产生的,当受到加大的阻力时会影响到导辊的转动,倾斜设置的刮刀在清理导辊表面时,刮刀会对导辊表面的塑料粒子施加沿导辊轴向方向的力,减少清理过程中阻力对导辊转动的影响。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抵接所述导辊表面的刮刀下方设置有用于收集塑料粒子的第一收集盒,所述第一收集盒呈敞口设置并固定在支撑板上。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收集盒可以将刮刀清理下的塑料粒子收集,避免清理下的塑料粒子随处掉落,使吹塑机的生产现场保持干净、整洁。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第一收集盒呈倾斜设置在支撑板上,所述第一收集盒倾斜较低的一侧设置有与第一收集盒连通的第二收集盒。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塑料粒子进入倾斜设置的第一收集盒后会慢慢的向第一收集盒较低一侧聚集,聚集在第一收集盒较低一侧的塑料粒子会进入第二收集盒内;在实际使用的过程中,使用者只需要定期清理第二收集盒内的塑料粒子即可,大幅度减少了使用者清理塑料粒子的工作量。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支撑板靠近第二收集盒一侧开设有与第一收集盒连通的滑移槽,所述第二收集盒滑移设置在滑移槽内。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一收集盒内的塑料粒子通过滑移槽进入第二收集盒内,第二收集盒滑移设置在滑移槽内,使用者在清理第二收集盒时,将第二收集盒从滑移槽内抽出即可进行清理,完成清理后再将第二收集盒置于滑移槽内即可;在实际使用的过程中,滑移设置的第二收集盒在抽出和安装时更方便快捷,进一步减少使用者清理塑料粒子的工作量。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滑移槽向上倾斜设置且滑移槽的开口设置在支撑板远离挤压通道一侧。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二收集盒置于向上倾斜设置的滑移槽,第二收集盒只能沿支撑板远离挤压通道一侧滑移,由于在第二收集盒的重力的原因稳定的置于滑移槽内,不需要其他紧固机构做固定,使用者在安装和拆除第二收集盒时更便利、更加快捷。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使用者通过把手即可拉动收集盒,使收集盒能在滑移槽内滑移,便于使用者在清理第二收集盒时将第二收集盒抽出。
其一、固定设置的刮刀能够清理工作状态下粘在牵引辊以及导辊表面上的塑料粒子,避免塑料粒子与高温的塑料薄膜粘连导致塑料薄膜变形,同时减少了使用者定期清理牵引辊以及导辊的工作次数;
其二、第一收集盒可将刮刀清理下的塑料粒子收集起来并进入到第二收集盒内,使用者只需定期清理第二收集盒即可,大幅度减少了使用者清理塑料粒子的工作量;
其三、第二收集盒滑移设置在支撑板上开设的滑移槽内,使用者在清理第二收集盒时,只需要拉动第二收集盒即可将第二收集盒取出或安装,大幅度的提升了第二收集盒的装卸效率。
图2为人字形夹板装置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大多数都用在体现支撑板在支架上的调节方式;
图中:1、出料口;2、支架;3、支撑板;4、牵引辊;5、驱动电机;6、第一丝杆;7、第二丝杆;8、手轮;9、连杆;10、连接块;11、导辊;12、刮刀;13、第一收集盒;14、滑移槽;15、第二收集盒;16、把手;17、挤压通道。
如图1、图2所示,一种吹膜机的人字形夹板装置设置在吹膜机的出料口1上方,在出料口1的上方设置有支架2,在支架2内安装有两相对设置的支撑板3,支撑板3倾斜设置在支架2上,两支撑板3之间形成有上窄下宽的挤压通道17;挤压通道17的上端设置有牵引辊4,牵引辊4转动设置在支架2上,牵引辊4连接有驱动电机5;在支撑板3的板面自上而下均匀设置有若干导辊11,导辊11转动设置在支撑板3上,导辊11的轴线的轴线相互平行;在生产的全部过程中,吹膜机将加热后的塑料薄膜吹塑形成管状薄膜制品,塑料薄膜在牵引辊4的带动下向上运动,管状薄膜制品从挤压通道17的下端进入人字形夹板装置内,进入人字形夹板装置后,管状塑料薄膜制品与导辊11的表面相抵接,由于挤压通道17呈上窄下宽设置,导辊11将管状薄膜制品内的空气逐步挤压出去,然后通过设置在支架2上端的牵引辊4将管状薄膜制品压制成带状的薄膜制品。
如图2、图3所示,支撑板3两侧设置有调节挤压通道17上端开口、下端开口大小的调节机构,位于上端的称为第一调节机构,位于下端的称为第二调节机构,在支撑板3上设置有两根平行与导辊11轴线分别与第一调节机构、第二调节机构一一对应设置,连杆9的两头分别设置有连接块10;第一调节机构包括有设置在支撑板3两侧的第一丝杆6,第一丝杆6穿设连杆9端部的连接块10并与连接块10螺纹配合;第二调节机构包括有设置在支架2两端的第二丝杆7,第二丝杆7两端设置有相反方向的螺纹,第二丝杆7水平穿设两支撑板3之间的连接块10并与连接块10螺纹配合。
如图3、图4所示,在支撑板3上设置有刮刀12,刮刀12呈倾斜设置并抵接在导辊11的表面上,上述刮刀12抵接在导辊11远离挤压通道17一侧,在刮刀12下方设置有第一收集盒13,结合图5所示,第一收集盒13呈敞口设置,第一收集盒13呈一侧高一侧低倾斜设置,在第一收集盒13较低的一侧设置有滑移槽14,滑移槽14内滑移设置有第二收集盒15,第二收集盒15呈敞口设置并与第一收集盒13的底部平齐,刮刀12清理下的塑料粒子顺着倾斜设置的收集盒进入滑移槽14内的第二收集盒15内;结合图4、图6所示,滑移槽14开设在支撑板3远离挤压通道17一侧,滑移槽14呈倾斜向上开设,当第二收集盒15置于滑移槽14内时,第二收集盒15呈倾斜向上的状态,在第二收集盒15自身的重力下稳定的放置在滑移槽14内;为便于使用者在清理时拉动第二收集盒15,在第二收集盒15远离挤压通道17一侧设置有把手16,使用者通过把手16抽拉第二收集盒15来实现第二收集盒15的安装与拆卸。
在实际工作中,吹塑机产出的管状塑料薄膜从出料口1出来进入到挤压通道17内,塑料薄膜在牵引辊4的作用下向上运动,在塑料薄膜运动过程中,塑料薄膜抵接在挤压通道17两侧的导辊11上,通过上窄下宽的挤压通道17将管状塑料薄膜内的空气挤出,使管状塑料薄膜形成带状的塑料薄膜。
支撑板3上的导辊11在塑料薄膜带动下转动起来,与导辊11抵接的刮刀12将导辊11表面的塑料粒子清洗整理干净,刮刀12所清理下的塑料粒子顺着倾斜设置的刮刀12进入到第一收集盒13内,由于第一收集盒13同样是倾斜设置的,第一收集盒13内的塑料粒子会向较低一侧聚集,在第一收集盒13较低一侧设置有滑移槽14,第二收集盒15设在滑移槽14内,使第一收集盒13内的塑料粒子进入的第二收集盒15内。
在使用者清理第二收集盒15时,使用者通过拉动第二收集盒15上的把手16将第二收集盒15从滑移槽14内抽出,清理后再将第二收集盒15插入滑移槽14内。
本具体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的解释,其并不是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本领域技术人员在阅读完本说明书后能够准确的通过需要对本实施例做出没有创造性贡献的修改,但只要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内都受到专利法的保护。
。